欢迎来到江苏省科学器材有限公司网站!

你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移液工作中的小tips

技术文章

移液工作中的小tips

技术文章

一、移液前准备

  1. 移液器选择

    • 根据移液量的范围选择合适量程的移液器,一般移液量应在移液器量程的 10% - 100%之间,以确保移液准确性。例如,移取 20 - 200μL 液体,选择 200μL 量程的移液器较为合适。

    • 考虑液体的性质(如黏度、挥发性、腐蚀性等)选择相应类型的移液器。对于高黏度液体(如甘油),建议使用外置活塞式移液器;对于腐蚀性液体(如强酸强碱),需使用耐腐蚀材质的移液器。

  2. 移液器校准与维护

    • 定期对移液器进行校准,一般建议每 3 - 6 个月校准一次,或在移液器经过碰撞、跌落等可能影响精度的情况后及时校准,确保移液量的准确性。

    • 使用前后检查移液器的密封性,可通过观察活塞运动是否顺畅、吸头连接是否紧密等方法判断。如发现密封不良,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部件。

  3. 吸头选择与安装

    • 根据移液器和移液量的要求选择合适规格的吸头,确保吸头与移液器匹配良好。吸头的材质应符合实验要求,如对于生物样本,建议使用无热原、无 DNA/RNA 酶的吸头。

    • 安装吸头时,要确保吸头与移液器连接紧密,无松动。可将移液器垂直插入吸头,然后轻轻按压或旋转(根据移液器类型),听到“咔嗒"声表示安装到位。

二、移液操作过程

  1. 吸液技巧

    • 垂直吸液:吸液时移液器应保持垂直,与液面保持适当角度(一般不超过 20°),以确保吸液的准确性和一致性。

    • 预润洗:对于高精度移液或黏性液体,建议进行预润洗。即先将吸头浸入液体中,吸取液体并排出,重复 2 - 3 次,使吸头内壁充分湿润,减少液体残留对移液量的影响。

    • 浸入深度:根据液体体积和容器类型调整吸头浸入液体的深度。一般来说,移取小体积液体时,吸头浸入深度约为 1 - 2mm;移取大体积液体时,浸入深度可适当增加,但不宜过深,以免吸入过多液体或引起液体飞溅。

    • 缓慢吸液:吸液时要缓慢、平稳地按下移液器按钮,避免过快导致液体吸入过快,产生气泡或使吸液量不准确。当液体吸入吸头后,稍作停顿,确保液体全部进入吸头。

  2. 排液技巧

    • 排液位置:排液时,吸头应紧贴容器内壁,以实现液体的全部排出。对于微量移液,可将吸头尖靠在容器内壁的较低位置,使液体沿内壁流下,减少残留。

    • 分步排液:对于较大体积的液体移取,可采用分步排液的方法。先按下移液器按钮至第一停点,排出大部分液体,然后短暂停顿,再按下至第二停点,排出剩余液体,确保液体排尽。

    • 避免气泡:排液过程中要避免产生气泡,可通过缓慢排液、使吸头与容器内壁充分接触等方法减少气泡的产生。如果出现气泡,可将吸头重新浸入液体中,缓慢排液,将气泡排出。

三、移液后处理

  1. 吸头弃置

    • 使用一次性吸头时,移液完毕后应及时将吸头弃置于专用的吸头盒或废物容器中,避免吸头残留的液体污染环境或影响后续实验。

    • 对于可重复使用的吸头,使用后要进行清洗和消毒,清洗时要全部去除吸头内壁的液体残留和杂质,消毒可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(如高温高压灭菌、化学消毒等)。

  2. 移液器清洁与保养

    • 移液完毕后,用干净的软布或纸巾擦拭移液器外部,去除液体残留和污渍。对于吸头连接部位,要特别注意清洁,防止液体残留影响下次使用。

    • 定期对移液器内部进行清洁和保养,可使用移液器专用的清洁液或按照厂家推荐的清洁方法进行操作。清洁后要确保移液器内部全干燥,避免水分对移液器内部部件造成腐蚀。

  3. 记录与追溯

    • 在移液工作中,建议记录移液的相关信息,如移液量、移液时间、移液器型号、吸头规格等,以便在实验出现问题时进行追溯和分析。

    • 对于重要的实验,可对移液器进行使用记录和校准记录的保存,确保移液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。